九游会J9 J9九游会对话日本知名幼儿教育专家:什么才是以儿童为主的保育?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9:33

  J9九游会 九游会J9J9九游会 九游会J9近期,KCH大塚雅一社长与汐见稔幸(以下简称“汐见”)、内田伸子(以下简称“内田”)这两位日本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学者,就“以孩子为主体的保育”展开了对谈,详细探讨了“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保育者如何帮助和守护孩子”等问题。

  据悉,汐见稔幸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保育学会会长,专业领域为教育学、教育人间学、保育学、育儿学,正在研究构建21世纪型教育及保育的相关研究。内田伸子曾任职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理事、副校长等职位,现任顺天堂大学国际教养部非常勤讲师、IPU环太平洋大学教授、倍乐生巧虎“儿童大挑战”产品首席顾问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发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育心理语言学、保育学。

九游会J9 J9九游会对话日本知名幼儿教育专家:什么才是以儿童为主的保育?(图1)

  汐见: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人类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并非自己的意愿,但是从出生就要背负“活着”的责任。作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让他们觉得“活着真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活着是一件多么有趣事情!是一件多么感动的事情!”。这就要帮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感受并记忆“好有趣”“太棒了”等诸如此类的体验,从而产生“我也要试试”“我也想做到”等挑战欲望。

  九游会J9 J9九游会

  汐见:我经常考虑,“我是不是为孩子们做到了最好”,“这些孩子有没有感觉到活着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这些思考也是我在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基准。我曾一口气给孩子买了200本绘本,让孩子与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绘本世界“邂逅”。

  我家第二个小孩3岁时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爸爸,什么是庭院啊?”我觉得孩子缺乏接触自然的体验,于是周六周日带他一起去爬山。孩子一到自然中,就自己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玩法,比如捡些树枝玩武打游戏,或是采集昆虫。看见孩子玩的那么开心,我又建造了一间山林小屋,这个小屋成了孩子们每个周末的乐园。如今,当初问我“庭院是什么的”的孩子已经从事“森林评价师”的工作,他找到了自己所喜爱和热衷的事业。

  不仅是自然,让孩子去接触“实物”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想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让他们由衷感叹“竟然有这样的世界啊”,“我也想创造出这样的东西来”。

  大塚:我自己的园所就正在努力创造让孩子们与“实物”接触的机会。婴幼儿期是最能培养丰富感性的时期,我希望帮助孩子使他们能与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实物”接触。

  汐见:孩子们将来会生活在AI(人工智能)的社会。原本很多人类的工作都会被电脑取代。例如,汽车能自动驾驶,冰箱里鸡蛋没了能自动连接网络超市采购。再过30年,这样的场景就会变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只要按一下按钮就能完成一切工作,但是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真的能感到幸福吗?我觉得,越是在AI社会,越是那些能自己动手进行创造的人们才能幸福的生活。所以我想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体验创造的乐趣。

  大塚: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体验更多新鲜事物就是让孩子学习更多东西,但是这种做法常常得不偿失。

  九游会J9 J9九游会

  汐见:我理解父母想让孩子学习更多东西的心情,但是如果孩子自身没有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学,结果多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更糟糕的是,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可能会让他对学习本身产生“好麻烦”的消极情绪。

  父母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带孩子去补习班、兴趣班见学,让他看见其他孩子开心学习的样子,培养他们自主产生“太有趣了”的感受。

  我想再重复强调一遍,要让孩子找到使之感到“有趣的”、“想做的”、“想要成功”的事情,要为孩子的挑战去加油助威,这就是“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的回答。

  汐见:表扬孩子要避免使用“好可爱啊”、“真是个乖孩子”、“你真的努力了呢”这样单纯肤浅的话语,应该关注孩子有个性的方面,并就此来鼓励和表扬。

  比如,有位母亲曾叹气说:“我家孩子有些笨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花上比别的孩子多出一倍的时间”。但继续听下去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属于如果不能完美完成,就不甘心进入下一环节的的类型。家长时常对孩子的“磨叽”非常担心,但是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个“细心又追求细节完美的孩子”。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不要去催促他们“你看别人都做好了,抓紧时间”,而是要鼓励他们说“按自己的节奏来就行”,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和认同”。相反,对于那些“性急”的孩子,可以捕捉到他们总是“发现的快速和敏锐”的优点。这些例子就是在说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

  汐见:“学习故事(Leaning Story)”起源于幼儿教育的先进国家新西兰,它是一种在婴幼儿设施中通过“观察”和“记录”理解孩子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记录,园所老师会在上面记录孩子每天进行的活动和从中学习到的东西。这个工作难度非常高,因为老师们还要洞察并记录“通过活动孩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即使是同样的游戏,对每个孩子的意义都不相同,老师需要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写出每个孩子专属的“学习故事”和“成长故事”。

  保育者要更加注重“认真观察”孩子,通过观察,才能知晓今天这个孩子学习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才能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思考“明天需要如何帮助孩子”。

  汐见:在观察孩子时如果靠得太近,或是在孩子认真玩耍时突然说话的行为,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保育者离得太远,孩子又会容易感到不安。所以,保育者与孩子之间要保持让他们有安全感、“温情的守候但不干涉”的距离。

  保育者之间还要加强交流,这样才能逐渐把握每个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就能知道接触和指导每个孩子的最好方式。

  大塚:我的恩师堀合老师曾教导我:“保育者要用像X射线一样的眼睛去透视孩子心中所感和脑中所想”。这样才能理解孩子希望得到保育者怎样的帮助。

  汐见:10年前,我阅读了某家新闻报刊记者发表的巴西纪行。这名记者从幼儿时代开始一直梦想着去巴西,原因是在幼儿园里,班主任老师对他说了很多有关巴西的事情,这让他幼小的心中燃起了火苗,一直对巴西充满着无限遐想。老师把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语言,充满感情向孩子讲述,才能让孩子觉得震撼和难忘。

  如果保育者面对孩子说的话,是为了达到“让孩子按保育者所想去做”或是“让孩子在某个时候接受到表扬”的目的,就不会让孩子印象深刻。但保育者如果将自己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喜悦”或“悲伤”等通过语言向孩子真诚表达,当触动孩子内心深处的某一个“弦”时,老师的话就会一直留在孩子心中。因此,我认为保育者要为追求理想而努力,“活出自己”。保育者如果能将自己在奋斗过程中的体验说给孩子听,对于孩子来说难道不是一件最令他们开心的事情吗?

九游会J9 J9九游会对话日本知名幼儿教育专家:什么才是以儿童为主的保育?(图2)

  内田伸子教授(以下,简称为“内田”):当时,我还在御茶水女子大学文教育学部担任助教,堀合文子老师在御茶水女子大学附属幼儿园当保育老师。堀合文子老师即将在3年后退休,园长和我商量,希望我能记录下堀合文子老师的保育工作,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我带着研究生一起花了3年时间来记录堀合老师全天在保育工作中的言行举止,并且用摄像机拍摄了孩子们的反应。每次见学后,我和学生都会开会讨论堀合老师的保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究竟起到了怎样的具体影响。

  大塚:堀合老师在实践“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也就是现在称为“以孩子为主体的保育”时,有没有让您觉得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呢?

  内田:有很多。比如附属幼儿园的每个保育室里都装饰着鲜花。有一天,我注意到堀合老师教室里的鲜花被修剪的都像不够尺寸似的,缺少平衡感与美感,我又去看了看其他教室里老师们插的鲜花,都修剪和插放的非常漂亮。我当时心想:“堀合老师虽说是个保育的全才,但是好像对于插花不太擅长啊”。

  但当我坐下记笔记的时候,扫了一眼花瓶,一下明白了。堀合老师插的花,从大人的视线来看是不够协调、没有美感,但是从孩子的视线来看,鲜花都展现出了最美的姿态。

  还有一个让花瓶显得不够协调的原因是,堀合老师一定会把花瓶贴着墙角放,后来我询问了堀合老师这样做的理由。堀合老师说,放置花瓶的家具已经非常旧了,孩子如果打开抽屉时太用力,家具就会摇晃、花瓶就会倒下了。为了防止花瓶倒下了,才把花瓶贴着墙角放置。堀合老师这样说道:“因为如果花瓶倒了,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就都没了”。堀合老师这样做,不是“因为花瓶会碎”,也不是“因为害怕孩子受伤而受到来自家长的责备”,而是考虑到“为了孩子能在幼儿园中愉快的玩耍和生活”,“为了呵护孩子的内心”。

  内田:堀合老师对于“能映入孩子眼帘”的事物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全。其中有一项就是“保育者的言行举止”。堀合老师有一次说,“保育者的行走方式特别的重要”,我便开始观察比较各个班级老师的行走方式。我发现在“哒哒”走路的老师班级里,孩子也都是同样的走路方式,而堀合老师的行走方式轻盈、安静且有节律感。

  孩子的观察非常敏锐,看见了保育者的举手投足,就会自然而然的有意识地去模仿。

  堀合老师对孩子还一直使用敬语,并正确称呼孩子的名字。老师把每个孩子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并对他们使用充满敬意的语言。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了”,这样孩子就会喜欢上老师,并与老师建立起信赖关系。对于自己信赖的老师,孩子更是会愿意去效仿他们的一言一行。

  大塚:堀合老师从来不会指示孩子做这做那,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该如何行动。有关这点,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场面吗?

  内田:我第一年记录堀合老师的保育工作时,年末,堀合老师班级的孩子在羽子板上作画。三岁有两个班级,除了堀合老师的班级,还有一个班级。这两个班级孩子呈现出的羽子板作品完全不同。堀合老师班级的孩子画的羽子板各有特色,每个孩子都在羽子板上运用了多种色彩,描绘了丰富的图案。而另一个班级的孩子虽然也选择了自己喜爱的颜色,但是每个孩子都只选择一种颜色去给羽子板涂色。

  内田:堀合老师在孩子们即将进行作业的场所放置了羽子板和广告颜料。孩子们看见后争先恐后地聚集到绘画区角。但是,堀合老师只在区角准备了4把椅子,而在区角周围摆放了一圈椅子,设置了“等候室”。在“等候室”坐着等待的孩子不停地问堀合老师其他小朋友画什么?3岁的孩子还没有能力去制定计划,这时只要老师说一句“画电车好呢还是画玩偶好呢”,孩子就立刻能领会到“只要自由去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行了”。这样,孩子就能在实际制作或绘画过程中创作或描绘出自己喜欢的物品。

  隔壁3岁班级的老师也事先在绘画区角摆放了相同的材料和道具。第一个创作的孩子用粉色的颜料涂满了羽子板,保育者便表扬孩子说:“啊,你涂色涂的非常好啊”。于是,剩下的19个孩子也效仿第一个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颜料并涂满了羽子板。

  只是保育者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的不同,就能造就这样的差别。显而易见,堀合老师班级的孩子在要完成羽子板制作的时候,开动脑筋进行了更复杂的思考。

  这个羽子板创作活动每年都会举行,每次,堀合老师都会通过更迭道具等努力,让孩子转变思考方式。

  大塚:堀合老师在认真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发育情况、关心的事物、最近的兴趣等基础上,为孩子们创设了适宜的环境。但仅仅进行环境设置又是不够的,保育者在进行保育时是否能够为孩子考虑周全,决定了孩子成长方式的不同。

  内田:园所举办活动,如开展运动会时,堀合老师不会让孩子进行事先“练习”,只是努力去酝酿气氛,从而激发孩子们的高涨情绪和参与感。举办运动会的目的不是要给家长展示孩子们的“演技”、“活动”或“竞技”,而是要让孩子与小伙伴和老师一起享受运动游戏带来的快乐。

  大塚:孩子只有通过自发的玩耍,才能去思考和钻研,从而培养出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九游会J9 J9九游会

  内田:著名的白川静博士是古代汉字研究界第一人,她最喜欢的汉字是“游”(日语里的“游”就是“玩耍”的意思)。“游”这个汉字起源于“神仙自由自在的来来往往”之意,之后演变为“人们兴趣盎然的行动和享乐”之意。在白川静博士的诞生地建有她的纪念石碑,她在上面写着:“游”是绝对自由和充满创造的世界。